2025 全台首创!佛光大学与宜兰县防灾士协会 签署区域联防开启韧性新篇章

佛光大学永续发展办公室在校内积极推动防灾士培训,有鑑于此,10月7日于宜兰县灾害应变中心,佛大与宜兰县防灾士协会共同签署区域联防合作协定。这项合作彰显出全台湾首先第一个大学学术机构与在地防灾士协会正式启动的创新协作模式,深度整合学术研究资源与在地实务经验,宜兰县消防局局长徐松奕非常乐见在地夥伴共同提升宜兰县的整体灾害韧性,为地方防灾工作树立崭新的里程碑。

佛光大学副校长马远荣阐述,此次合作将促使佛光大学与宜兰县防灾士协会紧密协作,未来将共同推动多项防灾任务,包括支援防灾协作中心运作、协助社区建构灾害韧性,以及推动防灾士专业培训。佛光大学已将防灾教育与实务训练纳入其「16+2弹性学习」机制,迄今已成功培育40位经内政部认证的防灾士。旨在将防灾意识根植于师生日常生活,使其成为行动能力,使校园成为防灾知识传播的殿堂,并将这份能量扩展至周边社区,发挥大学社会责任。

宜兰县防灾士协会理事长胡飞虎强调,防灾士的核心运作策略是「自助为主、互助为辅、公助协作」,期盼有效提升地方防救灾实务的整体效能。透过与高等教育机构的资源整合,协会将致力于培育兼具专业知识与社会服务热忱的防灾士人才。他指出,协会成员汇聚了来自旅宿、观光、消防、医疗救护等多元领域的专业人士,为防灾工作注入了多样化的视角与实务技能。未来,这些经专业训练的防灾士不仅能深度参与协会运作,更能为地方提供基础应变与后勤支援能力,全面强化宜兰县的社区安全与灾害应变韧性。

佛光大学永续发展办公室执行长周鸿腾副教授解析,深耕多方夥伴关系是防灾教育得以永续经营的关键要素。学术与实务强强联手共筑「自助-互助-公助」合作模式。整合了地方政府的实务管理经验、学术机构的理论研究与人才培育功能。同时展现出理论与实务并重、资源高效整合,有助于持续优化防灾教育模式,并提升防灾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佛光大学的防灾教育计画与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SDGs)紧密连结,涵盖良好健康与福祉(SDG 3)、优质教育(SDG 4)、永续城市与社区(SDG 11)、气候行动(SDG 13)及夥伴关系(SDG 17),充分彰显高等教育在建构灾害韧性体系中的核心角色与社会责任的积极实践。

这是一张图片



图2 胡飞虎理事长、马远荣副校长、宜兰县消防局局长徐松奕共同支持区域联防

 
图3 佛光大学的防灾教育计画与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SDGs)紧密连结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