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腾副教授阐述,本次防灾士培训同步纳入「16+2弹性学习课程」。核心重点在于:灾前培养危机意识与因应之道,灾时能自救救人并互助,灾后具备韧性迅速回归正常生活。防灾士在各阶段灾害管理扮演重要角色,学员取得证照后可以帮助家人、职场及社区推动防灾演练与宣导。亦能在灾时进行疏散指引与灾情通报。灾后则参与避难收容、灾民照顾及协助重建,成为政府与消防部门的重要民间后盾。培训主旨与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SDGs)紧密结合,诸如:SDG 13(气候行动)防灾调适行动以因应极端气候、SDG 11(永续城市与社区)强化安全与永续的家园、SDG 3(良好健康与福祉)急救与健康防护、SDG 4(优质教育)终身防灾学习、SDG 17(夥伴关系)跨部门合作共享资源,形塑全民参与的韧性社区。
铭传大学国土减灾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专案经理许博超指出,防灾士以「自助为主、互助为辅、公助协作」为运作重点,结合地方防救灾实务与高等教育资源,培育具备专业知识与社会责任的防灾士人才。学员在课堂上展现高度投入、师生互动热络,充分体现学习热忱。学员除获颁证书及防灾士识别卡外,未来亦可参与宜兰县防灾士的运作,为地方与企业提升基础应变及后勤支援能力。
佛光大学总务长柳金财副教授表示,防灾士制度旨在提升民众风险意识,并鼓励民众参与防救灾工作,将自助、互助、公助的能量导引至地方,进而强化地区灾害韧性。此次培训课程让学员深入了解防灾应变及紧急处理机制,以及深度了维护生命安全与环境永续发展。
佛光大学首批防灾士成军,未来持续与铭传大学国土减灾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合作,以体现「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的三好精神。并以专业知识「给人信心、欢喜、希望与方便」之四和实践。防灾士的角色不仅促进人我和敬与家庭和顺,更推动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佛光大学期望以实际行动落实人间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核心价值,志于将人间佛教与现代社会需求结合的永续行动。

图1 佛光大学首批防灾士成军,强化校园与社区防灾韧性,并祈愿三灾消除八难不生。

图2 所有学员规划与小组讨论社区避难收容场所之开设实务细节。

图3 所有学员专注于基础急救训练、心肺复甦术CPR+AED(叫、 叫、 C、D)紧急处置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