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孝出发走向永续 佛光大学推动「百膳孝为先」的伦理实践行动

面对台湾当前家庭失和、代间疏离与高龄照护压力等挑战,佛光大学副教授暨永续发展办公室执行长周鸿腾,结合多年推动的「孝亲安康学习USR模式」,发展出融合家庭伦理、永续发展与社会创新的「百膳孝为先」计画,累积服务人次已突破千人。他以一种永续时尚、活泼互动、自然真诚的方式,鼓励民众从家庭做起实践孝道,期盼将这份温暖传递至全台,为华人社会开启一条通往和谐与永续的道路。
 

5月25日,周鸿腾副教授、施建玮副教授偕同蔬食系学生、慈心基金会吴雪美课长、宜兰绿保农友与绿色冀泉创办人陈宇华,一同带领40位慈心广论学员进行蔬食实作。活动最终于百万人兴学会馆,由佛光山知静法师带领大众诵读星云大师《广结善缘祈愿文》与《为父母祈愿文》,在庄严氛围中为父母祈愿安康、家庭和谐。学员们深刻体会到「孝悌健康、敬老怀幼、护生永续」不仅是伦理实践,更是心灵滋养与集体善行的指引。
 

在施建玮副教授引导下,学员运用当季友善蔬果与具里仁理念的调味料,设计出健康易学的蔬食佳肴,如豆浆优格三明治、松露蕈菇烤番茄、腐皮彩蔬芦笋捲、桂花雪耳露、咖啡蛋糕捲、粉酸柠檬派与慈心净源绿茶等。在共备共食中,家庭情感得以细水长流地滋养,蔬食料理也成为实践伦理与传承文化的媒介。施教授指出,「百膳孝为先」在当前伦理失衡与社会不安的情境下,为食农与永续议题注入深层伦理根基,并提供教育与文化交会的新可能,实践利己、利人、利环境的共好模式。
 

慈心基金会吴雪美课长表示,与周老师长年推动的「百膳孝为先」以「孝」为核心,强调亲子间的双向尊重与成长,透过「共煮共食」促进成员间的情感连结,落实「真心陪伴即是尽孝」的当代表现。此计画从家庭伦理出发,扩及社群关怀、动物福利与环境永续,实践「孝悌健康、敬老怀幼、护生永续」的整体目标。吴课长观察到,本计画结合大学社会责任(USR),将学术资源导入业界,推动在地实践与人才培育。从永续发展的视角来看,「百膳孝为先」回应了健康福祉、教育品质、负责任的消费与生产,以及生态保育等SDGs目标。文化可作为永续发展的第四支柱,补足现代社会中关于伦理、人际与关怀支持系统的缺口。
 

广论学员们在实作反思中表示,在伦理日益破碎、文化逐渐稀释的时代,「百膳孝为先」计画让我们看见,孝道不仅可以与社会创新相容,更能与永续发展并行。当永续发展逐渐成为全球共识,文化的角色应日益重要。以华人孝道文化为伦理基石,根基于深厚的文化支持与佛大教育场域,推动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落实到「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行动。从孝道出发的教育实验,可以点燃更多家庭对话与社会关怀的可能性,为永续生活描绘出温暖而坚实的未来。
 

最后,周老师批判性反思长期落实的挑战,指出家庭、学校与社会负面事件,本身就是复杂且是系统性结构问题,并非仅透过几次活动便能立即改变。加上人力与资源有限,在既有优质夥伴模式下若要扩大推广,还需思考如何维持社会实践品质,并与现有的社会企业及医疗资源配合,才能真正发挥效用。因此,周老师提出四个务实的作法:在社区找一个小据点,如寺庙、教会、社区中心或学校,让计画能深耕在地。记录成功家庭的故事,透过影片或文字分享,吸引更多人参加。与绿色照顾点、医疗、社工或日照中心等合作,让家庭在遇到困难时知道可以寻求帮助。透过问卷、故事记录等方式整理成果,向政府或企业说明此计画值得长期支持。「百膳孝为先」计画呼应星云大师「三好、四给、五和」的实践理念,这是佛光大学实践社会责任的方式,也是面对当前社会动荡不安,一种温柔敦厚的回应。
 

佛光大学推动「百膳孝为先」的伦理实践行动大合照

佛光大学推动「百膳孝为先」的伦理实践行动,透过「共煮共食」促进成员间的情感连结,落实「真心陪伴即是尽孝」的当代表现的大合照

佛光大学推动「百膳孝为先」的伦理实践行动,透过「共煮共食」促进成员间的情感连结,落实「真心陪伴即是尽孝」的当代表现的大合照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