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学永续发展办公室与河川教育联盟合作,日前在「柯林湧泉自然教育中心」举办河川教育志工行动,由永续发展办公室周鸿腾副教授兼执行长与河川教育联盟许珍玉理事长及其专业团队共同带领本校学生与国际生参与。透过水域调查、生态复育与系统建构三大实作,学生以行动深化对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SDGs)的理解,并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让参与者执行「监测→理解→行动」的永续实践,深度学习水资源(SDG 6)、陆域生态多样性(SDG 15)、气候行动(SDG 13)、优质教育(SDG 4)、夥伴关系(SDG 17)等面向。
水栖昆虫作为河川健康的生物指标,许珍玉理事长及其环教老师带领大学生亲自下水采集与辨识昆虫,学习透过EPT指数(蜉蝣、石蝇、石蚕)评估水质状况。同时进行栖地维护实作,移除外来入侵种如白花天胡荽与过度繁殖的水绵,恢复水域光照穿透,保护原生物种生存空间。协助复育濒危的台湾特有水生植物「桃园石龙尾」(Limnophila taoyuanensis)。桃园石龙尾属车前草科石龙尾属,已被列为野外灭绝(EW)等级。河川教育联盟与林业及自然保育署,透过公私协力进行复育工作,已成功复育逾百株,让埤塘恢复灌溉、滤水与保育的多重功能。
接着,带领大学生将河川中的生产者(金鱼藻)、消费者(黑壳虾)、清除者(螺类)、分解者(微生物)等置入玻璃容器,建构自给自足的循环系统。以具象化「能量金字塔」概念,让学员理解能量在营养阶层间的单向流动与约10%的传递效率,以及物质(碳、氮、磷)在生态系中的循环利用原理。后续的观察与纪录让参与者体会生态平衡的脆弱性,理解光照、温度、物种比例等变因对系统稳定的影响,并将经验类比推理到真实河川生态系。
大学生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水虿、石蚕等昆虫形态特征并进行速写,强化对细节的专注力,建立形态与功能的连结。透过「宾果连连看」游戏化学习,提升物种辨识的趣味性。活动进一步引导环教老师带领大学生建构食物链与食物网,透过角色扮演与连线活动,理解「藻类→蜉蝣幼虫→水虿→小鱼→翠鸟」的捕食关系,并讨论物种消失可能造成的连锁反应,培养生态系统思考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西班牙的国际生现场分享心得,表示透过亲身参与栖地复育,不仅学习台湾生态现况,也更加理解「永续文化不是口号,而是一种态度」。国际处罗逸玲老师指出,此次跨文化户外教学深化了国际学生与本地学生的交流,体现跨域、跨文化与跨情境的永续教育精神。
柯林湧泉自然教育中心于2025年正式启用,是宜兰第一座由地方志工组织推动的河川环境教育场域,并以「生态博物馆(Ecomuseum)」概念为核心,强调由社区共同守护栖地。佛光大学与河川教育联盟共同呼应《昆明—蒙特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之「30x30」目标,以公私协力与社区参与,推展非正式保护区之生态守护与永续治理,落实高教永续社会责任。
佛光大学表示,学校将持续以「USR × ESG × SDGs」为轴线推动生态教育、行动学习与跨域合作,培育具备全球视野、永续思维与社会实践力的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