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阳发电厂位于宜兰三星,前身为1921年日治时期兴建的「天送埤发电所」,曾是全台第三大电厂。这座跨越百年的水力设施采「川流式水力发电」,依靠河川天然流量与地形落差发电,不需大型水库,对环境冲击较小,也展现高度贴合台湾地形的绿能特性。一滴水从清水溪出发,依序通过圆山与天埤两座机组发电,再供应微水力测试平台与农田灌溉,展现水资源四次利用的循环效益,也反映水力发电与农业灌溉的双重贡献。
吴懿菱副馆长于现场透过沉砂池、导水隧道与压力钢管等设施说明水力发电的运作原理,强调每一环节皆攸关发电效率。学生在分组讨论后亦认识到,稳定的水力能源除依赖工程技术,更仰赖整体流域的生态维护,包括水源涵养、植被保护与下游水质管理。体验活动「杯子接水传导挑战」则让学生亲身感受水量不稳对发电的影响。学生分享反思指出,一旦流域保育不足或水流波动,便会连动影响整体供电效率;每一段流程都必须谨慎维持,才能确保绿能系统稳定运作。
行程亦走访2024年启用的全台首座地热教育馆,介绍台湾地热发电的技术发展脉络。清水地热电厂现具备4.2MW装置容量,年发电量约2,000万度,可供应约5,500户家庭。馆方展示采用「有机朗肯循环(ORC)」的双循环地热发电系统,透过低沸点工作流体在100至200°C的低温环境下蒸发推动涡轮,释放热能后的地热水全数回注地底,形成「取热不取水」的零排放循环,兼顾地层安全与环境永续。馆方亦指出,地热能源不受天候限制,可24小时稳定供电,是能源转型中相当重要的「基载电力」。
体验活动「人体高压电塔与呼拉圈传电挑战」以趣味方式让学生理解高低压电输送差异。学生普遍表示,地热系统如同地底的稳定供能者,能补足太阳能与风力的间歇性,使整体能源结构更具韧性。本次见习亦促使学生提出多项校园永续建议。佛光大学依山而建,具备天然地形落差,具备导入「微水力发电」的可行性,未来能源可望用于景观照明或紧急供电,展现分布式电力的在地化应用。学生亦建议从节水节电教育、校园再生能源行动日等活动入手,透过游戏化或模拟方式,深化师生对能源转型的理解与参与。
周鸿腾执行长表示,本次见习正是佛光大学「永续生活实验室」理念的延伸,让学生不只学习能源知识,更能透过体验理解永续背后的系统思维。他指出,永续不是未来才要面对的课题,而是正在进行的社会行动;学生也不再只是知识的接收者,而是参与、理解并推动能源转型的行动者。佛光大学将持续深化馆校合作与社区连结,推动跨域永续教育,让学生从场域学习中累积关键能力,并以具体行动回应环境与社会需求,共同迈向更绿色、更具韧性的永续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