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學推動永續教育 師生走訪宜蘭兩大綠能基地深化能源轉型素養

佛光大學積極推動永續校園與在地連結,永續發展辦公室近日由執行長周鴻騰副教授率領師生前往宜蘭重要綠能場域──蘭陽發電廠與清水地熱教育館,展開「水力、地熱雙綠電永續能源見習」。本次館校合作由清水地熱教育館副館長吳懿菱協力執行,透過實地觀察、體驗活動與反思討論,使學生能從第一線理解能源轉型的挑戰、機制與永續意涵。

蘭陽發電廠位於宜蘭三星,前身為1921年日治時期興建的「天送埤發電所」,曾是全台第三大電廠。這座跨越百年的水力設施採「川流式水力發電」,依靠河川天然流量與地形落差發電,不需大型水庫,對環境衝擊較小,也展現高度貼合台灣地形的綠能特性。一滴水從清水溪出發,依序通過圓山與天埤兩座機組發電,再供應微水力測試平台與農田灌溉,展現水資源四次利用的循環效益,也反映水力發電與農業灌溉的雙重貢獻。

吳懿菱副館長於現場透過沉砂池、導水隧道與壓力鋼管等設施說明水力發電的運作原理,強調每一環節皆攸關發電效率。學生在分組討論後亦認識到,穩定的水力能源除依賴工程技術,更仰賴整體流域的生態維護,包括水源涵養、植被保護與下游水質管理。體驗活動「杯子接水傳導挑戰」則讓學生親身感受水量不穩對發電的影響。學生分享反思指出,一旦流域保育不足或水流波動,便會連動影響整體供電效率;每一段流程都必須謹慎維持,才能確保綠能系統穩定運作。


行程亦走訪2024年啟用的全台首座地熱教育館,介紹台灣地熱發電的技術發展脈絡。清水地熱電廠現具備4.2MW裝置容量,年發電量約2,000萬度,可供應約5,500戶家庭。館方展示採用「有機朗肯循環(ORC)」的雙循環地熱發電系統,透過低沸點工作流體在100至200°C的低溫環境下蒸發推動渦輪,釋放熱能後的地熱水全數回注地底,形成「取熱不取水」的零排放循環,兼顧地層安全與環境永續。館方亦指出,地熱能源不受天候限制,可24小時穩定供電,是能源轉型中相當重要的「基載電力」。

體驗活動「人體高壓電塔與呼拉圈傳電挑戰」以趣味方式讓學生理解高低壓電輸送差異。學生普遍表示,地熱系統如同地底的穩定供能者,能補足太陽能與風力的間歇性,使整體能源結構更具韌性。本次見習亦促使學生提出多項校園永續建議。佛光大學依山而建,具備天然地形落差,具備導入「微水力發電」的可行性,未來能源可望用於景觀照明或緊急供電,展現分散式電力的在地化應用。學生亦建議從節水節電教育、校園再生能源行動日等活動入手,透過遊戲化或模擬方式,深化師生對能源轉型的理解與參與。

周鴻騰執行長表示,本次見習正是佛光大學「永續生活實驗室」理念的延伸,讓學生不只學習能源知識,更能透過體驗理解永續背後的系統思維。他指出,永續不是未來才要面對的課題,而是正在進行的社會行動;學生也不再只是知識的接收者,而是參與、理解並推動能源轉型的行動者。佛光大學將持續深化館校合作與社區
連結,推動跨域永續教育,讓學生從場域學習中累積關鍵能力,並以具體行動回應環境與社會需求,共同邁向更綠色、更具韌性的永續未來。

蘭陽發電廠一滴水串聯式利用四次,展現水資源的高效運用.png雙循環地熱發電系統「取熱不取水」的設計,避免地層下陷與實現零排放目標